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脑瘫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05-27 浏览次数:10
一步,两步……小宝贝们学会爬行;咿咿,呀呀……小宝贝们学会说话。这些正常孩子一两岁就可以掌握的事情,“蜗牛宝宝”可能需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一生。他们要花费比常人多上数倍的时间来掌握这些普通人很快就学会的本能。“蜗牛宝宝”,是这些脑瘫孩子的称谓。

由于早产、缺氧、窒息、黄疸、高热、外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0-1岁)脑部非进行性损伤从而导致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从而致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常伴发继发性肌肉、骨骼畸形,这样的患儿也就是“蜗牛宝宝”。

小程就是一名来自山东的7岁的“蜗牛宝宝”,走路仿佛被“拉”住,脚后跟完全无法落地,行走姿态异常。在新华医院接受手术后,脚后跟终于落地,恢复正常步态。

“蜗牛宝宝”易出现姿态异常


脑瘫是目前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患儿日益成长,可伴发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继发性功能障碍和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脑瘫发病率可达0.20%~0.35%,全世界现有约1700万脑瘫患儿,据我国残联不完全统计,我国脑瘫患儿接近有600万例,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有180多万人,0-6岁脑瘫患儿约有120万例,而且儿童患病人数正以每年4-6万例的速度递增。可以推测,随着产科技术的提高和新生儿护理机构的完善,将挽救更多的早产儿及产伤或产前有缺陷的婴儿,因而统计出的脑瘫患者的数量将会逐年增多。

80%的脑瘫患儿以痉挛为主要核心症状,如果其痉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痉挛肌群会持续过度活动,而拮抗肌群则会持续被动牵伸,如此反复可导致患儿明显的运动受限和姿势异常,如步行困难、"剪刀腿"、尖足和蹲伏步态等。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瘫患儿的痉挛肌群与骨骼生长速度不匹配,易于诱发跟腱挛缩、腘绳肌短缩或髋关节脱位等继发畸形。但目前中国脑瘫患儿中的大部分由于没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时机,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影响。

手术后7岁脑瘫儿不再踮脚

小程就是一名来自山东的7岁的“蜗牛宝宝”,因早产导致出生后有缺氧、窒息,并在保温箱治疗了近1个月。1岁左右可独走,但行走姿势异常,遂至当地妇幼保健院就诊被诊断为脑瘫,并在院接受系统康复1年,院外继续居家康复治疗5年余。

小程的父母发现康复起初还是有效的,但随着小程逐渐长大,效果越来越不明显,虽然康复始终没有停过,并且发现小程的左脚踮脚越来越厉害了,脚后跟完全无法落地

小程父母遂带孩子至上海新华医院儿神经外科马杰主任门诊就诊,并住院接受了专业治疗。为了充分完善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小程进行了三维步态分析和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给予了术前的各项评估。

第一步,根据术前仔细的查体和结合三维步态分析结果,马杰主任带领的小儿功能神外团队给小程在电生理监测下做了腰骶部半椎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SDR术)(切口小,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解除痉挛效果稳定可靠),术后踝阵挛即消失,肌张力较术前明显下降,勾脚幅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小程在经过腰骶部半椎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后,第3周复查发现,左脚踮脚较术前明显改善。

第二步,由于小程长期的肌张力高导致了左下肢出现了跟腱挛缩、足内翻畸形,踝背伸明显受限,经过科室讨论后,给小程做了左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调整术,主要是纠正左下肢的生物力线,重建踝背伸的功能。小程经过左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后7周,左脚后跟完全落地,行走姿势较术前明显改善。


根据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痉挛型四肢(spastic quadriplegia)、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共济失调型(ataxic)、混合型(mixed)。

痉挛性以椎体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型包括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型,以椎体外系受损为主;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混合型为2种或2种以上类型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多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其中痉挛型脑瘫>70%,它是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主要适应症。

 

以上就是关于脑瘫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法详细介绍。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可以反馈给我们,有任何问题可以加关注我们公众号:小白帆健康,联系官方客服微信号:XBFJK1 进行咨询。